日期:2025-06-30 11:44:26
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那场荒唐的造反闹剧被他的侄子朱瞻基轻而易举地平息了。事后,朱高煦一家被押解回北京,关押起来。尽管朱瞻基对这位二叔怀有深深的怨恨,但他并不愿背负“弑叔”的恶名,因此决定赦免朱高煦的生命。于是,他亲自去探望二叔,谁知朱高煦竟然趁机使出一记扫堂腿,狠狠绊倒了朱瞻基。在朱高煦眼中,能够戏耍皇帝似乎成了他生命中最精彩的时刻和价值体现。
朱高煦的这番行为彻底激怒了朱瞻基。面对二叔的挑衅,他无法容忍这种轻蔑。朱瞻基继承了曾祖父朱元璋和祖父朱棣的狠辣作风,迅速下令搬来一口巨大的铜缸,将朱高煦关进缸中。可朱高煦依旧不肯低头。于是,朱瞻基又命人搬来数百斤的木炭,围绕铜缸点燃火焰,最后将朱高煦活活烧死,结束了这场纷争。
处决了二叔之后,朱瞻基延续了祖上的“绝不留遗患”的作风,马上下令处死了朱高煦的几位儿子。当他接到奏报,确认朱高煦的八个儿子均已被处死时,朱瞻基内心甚是满意。但随即他想到了一个人——朱高煦的次子朱瞻圻。虽然这位次子早被废黜,流放凤阳守护皇陵,但他同样不能留下隐患。于是,朱瞻基派遣一支队伍连夜赶往凤阳,目标就是将这个被他念念不忘的朱瞻圻除掉。朱瞻圻是个复杂的人物,曾一度背叛父亲,后来又被父亲出卖。
展开剩余84%朱瞻圻是朱高煦的次子,史书多将他称为嫡次子,但从他的表现来看,事实并非如此。他和父亲的关系极其恶劣,原因正是他的母亲被朱高煦所杀。若朱瞻圻真是嫡子,那么他的母亲必然是朱高煦的正室——无论是汉王妃,还是朱高煦在靖难之前的高阳郡王妃。
而史书记载,朱高煦兼任高阳郡王妃与汉王妃头衔的仅有韦氏一人。她于永乐二年从高阳郡王妃被封为汉王妃,且一直活到与朱高煦同被处死,显然她不可能是朱瞻圻的生母。那朱瞻圻的母亲是否为先前的高阳王妃,而被朱高煦所杀?这同样不太可能。朱高煦身为朱元璋的孙子、燕王朱棣的儿子,他的婚姻关系绝不会随意决定,必定由家族长辈安排。政治联姻严禁发生杀妻事件,因为哪怕朱高煦再不喜爱妻子,动手杀死也会激怒祖父和父亲。朱高煦清楚祖父的严厉和父亲的态度,他一直努力争取继承权,怎可能犯下杀妻的滔天大罪?此外,他身边的妾室地位颇高,如一位妾正是开国功臣郭英的孙女,而侍女们地位低微,生死全由主人决定,杀了也难受惩罚。朱高煦当年轻描淡写地把帮助他的儿子出卖给别人,证明朱瞻圻非韦氏之子,必是庶出,且其母地位低微。
作为次子且庶出,朱瞻圻的母亲被杀,父亲又不喜欢他,自然在汉王府内地位微贱。他对父亲心怀怨恨,早年便萌生报复念头。恰巧此时,朱棣正准备迁都北京,便派朱高煦带着长子朱瞻壑及朱瞻圻护送徐皇后灵柩前往北京安葬。到了北京后不久,朱棣也启程北上,祖孙几人在京城相处了半年有余。朱棣对仅存的两个孙子关怀备至,频频召见,时时体现出对他们的疼爱。
朱瞻圻察觉这是机会,便向祖父诉说父亲杀母的罪行,并揭露朱高煦阴谋夺嫡、陷害太子的种种丑闻。实际上,朱棣早已知晓朱高煦的种种作为,他纵容朱高煦为自己留下心腹,同时也因曾许诺立朱高煦为太子而感愧疚。对朱瞻圻的告发,朱棣极为愤怒,大声斥责“尔父子何忍也!”意指“他是你父亲,你怎忍心告发他?”随即将朱瞻圻逐出宫廷。
当朱高煦想回南京时,朱棣坚决留下了朱瞻壑,却对朱瞻圻视若无睹。虽身为父子,朱棣不希望后代之间互相残杀,于是召见朱高煦,动用长辈身份劝和,要求父亲善待儿子,儿子尊重父亲。朱高煦知道儿子出卖自己,自然愤怒,但有祖父调停,只能忍气吞声。朱瞻圻虽心有惧怕,但有祖父作后盾,表面上双方和解。
年轻的朱瞻圻对父亲不了解,后来被朱高煦利用,甘心为父卖命,最终命丧黄泉。永乐十九年,朱高煦的长子朱瞻壑去世,无子嗣,按理汉王世子之位应由次子朱瞻圻继承。但朱棣并未同意,或许是因朱瞻圻曾背叛父亲一事始终萦绕心头。
朱高煦被迫离开南京,流放乐安。虽然身处小城,他的皇位梦未曾消退,急需掌握皇帝和太子的动态。为此,他必须派一人作为内应进京刺探消息,这个人非外人莫属,最终他选中了朱瞻圻。
朱高煦拿出多年未展露的父爱,诚恳请求朱瞻圻前往北京当内应,许诺一旦成功登基,朱瞻圻便是皇太子。此诺听起来荒唐,毕竟朱棣也曾许诺给朱高煦皇位却未兑现,但朱瞻圻竟然信了。更有甚者,他自认为是长子,按照惯例嫡子优先继承,即使父亲不立,朝臣也不会接受他人继承。怀着太子梦,他踏上前往北京的不归路。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出征归途病逝。为稳住局势,大臣们隐瞒了死讯,先行回京通知皇太子朱高炽做好准备。朱高炽深知朱高煦是最大威胁,立即展开部署,让儿子朱瞻基及亲信掌控京城和南京的防务及朝廷大权。
朱瞻圻在京察觉不妙,大伯父虽身居监国多年,却向来谨慎不敢干涉军务,如今大伯父的行动透露爷爷已死,他终于敢放胆行事。朱瞻圻急忙打探消息,又派多批人马连夜赶赴乐安向父亲传报。
朱高炽对朱高煦的防范十分周密,自然知道朱瞻圻为何一直滞留京城,密切监视着他的动向。朱高煦接获情报时并未欣喜,反而心生疑虑,想起儿子曾背叛过自己,担心这是假情报,是诱敌深入的陷阱,害怕自己被兄长利用。犹豫间,朱高炽迅速稳固皇权,公开宣告朱棣去世,自身即位为帝。
朱高煦听闻此消息震惊不已,痛悔莫及,眼看夺位机会消失殆尽。皇帝朱高炽随即下旨召朱高煦进京,这让朱高煦心头惴惴不安,既怕被兄长处死,又难以抗旨违命。此时,朱瞻圻又传来重要情报,朝廷正在筹划攻打乐安,朱高煦终于对儿子的情报深信不疑,决心避免给朱高炽进攻自己的借口,同时心里谋划脱身之计。
朱高煦进京后,当面向大哥表演苦情戏,痛哭父亲离世,声称自己对兄长忠心耿耿,从未异心,并出示儿子朱瞻圻递来的多份书信,称这些书信证明自己无意叛乱,反被朱瞻圻误导造反,特来皇帝面前自首,请求处置。
朱高炽听得厌烦,心想这兄弟有胆争位却无勇气担责,竟让儿子背黑锅。刚登基的他暂时难以动手,只好表面上让朱瞻圻出面,怒斥其散布谣言挑拨兄弟关系。
朱高煦紧随其后,怒斥儿子“我其父也,尚于大行前谮毁我。况陛下乎?其罪当诛。”意即儿子在父亲面前都敢诋毁我,何况对皇帝,罪该万死。
朱瞻圻听父亲话中杀机,震惊愕然。他没想到为扶持父亲夺权冒生命危险的自己,竟成了替罪羊,甚至面临死刑。无言以对的他显得茫然无措。
朱高炽识破这一切,断然说道:“稚子不足诛。”随即废黜朱瞻圻的皇族身份,流放凤阳守陵。
朱瞻圻孤独地来到凤阳,祖先的故乡。初时只是一味烧香祭祖,久而久之,他反倒觉得这里比京城宁静许多,没有权谋纷争,没有父子反目。虽被废黜,他对弟弟们被封世子和郡王毫无怨念,只愿在陵园中安度余生,远离红尘。
然而,这份平静注定难长久。作为朱高煦之子,父亲的命运牵连着他,只要朱高煦有祸,朱瞻圻也无法幸免。
宣德元年,朱高煦再度按耐不住,公开造反,最终被侄子朱瞻基镇压,家族被押往北京。起初朱瞻基并未决意处死二叔,然而朱高煦的轻蔑戏弄彻底激怒了他,最终他将朱高煦活活焚烧,并诛杀其在京家属。事毕,他想起了被贬至凤阳的朱瞻圻。
秉承朱元璋与朱棣一贯的铁血作风,朱瞻基认为不能留下朱瞻圻,遂派人远赴凤阳,当场将他杀害于朱元璋与妻子墓前,让老祖宗亲眼见证后代自相残杀的惨状。
朱瞻圻就此短暂一生画上句号。不知临终之际,他是否怨恨自己身为帝王之家子孙,低声叹息:“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
发布于:天津市诚利和配资-炒股开户要求-郑州股票配资网-高杠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